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力资源
学习园地
东秦岭造山带燕山构造运动浅议

东秦岭造山带燕山构造运动浅议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   王根宝

        摘要:

        东秦岭在印支运动期原古亚洲洋或商丹洋与勉略洋已经消失,华北、秦岭及扬子地块已完成拼合,但进入燕山构造期时的陆内造山作用总体南北向的地壳收缩,也就是华北和扬子的相向运动并未停止。同时,太平洋向亚洲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的远程效应已深刻影响到东秦岭地壳深部。在地表和深部两种不同性质与方向动力作用下,东秦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质构造与岩浆岩组合,最终形成了地表东西向,深部南北向、且南北向构造由深到浅既逐渐置换东西向构造二者又相互并存的立交桥式造山结构。是重要的一次构造体制的转换与地壳结构的重种大调整,也是东秦岭最重要一次的金、钨、钼、铅锌贡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

        关键词-东秦岭造山带 燕山运动 陆内复合造山 构造置换

1、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大陆是显生宙形成的、主要受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控制区。古生代,其主体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大陆复杂的北部边缘;。中生代以来,其主体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结构复杂的南部边缘。同时处于环太平洋构造带西缘。其三大构造带交汇中心部就是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与柴达木组成的三角地带。而东秦岭也就处于这大三角中的小三角中心部。

2、东秦岭造山带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东秦岭造山带经过海西-印支期的汇聚作用,商丹洋与勉略洋分别于加里东与印支期闭合,原华北板块、秦岭板块、扬子板块连为一体,东秦岭造山带奠定了包括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地块、扬子地块北缘及商丹、勉略结合带在一起的三块两带基本构造格局。但进入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后,岩石圈上部继承主造山期的南北向收缩作用尚在继续,特别是在南秦岭挤压作用反而更为强烈,以汉南为代表的扬子北缘大规模向北推挤,于南秦岭发生多次由北向南的大规模滑脱或推覆作用。要说明的是从印支主造山到燕山陆内构造体制虽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其地质作用是连续与逐渐变化的。从黑云母变斑晶测年反映印支主造山滞后的变质高峰时间为1.84亿年,燕山陆内构造发生在1. 7-0.98亿年。该时期主要受主造山期后的南北向挤压及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长期演化和复杂组成一个复合型造山带。

3、构造格局

        印支主造山运动使秦岭大洋关闭华北与杨子连为一体,但南北挤压力并未消失,而是续而发生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形成一系列东西向构造岩片与线状断裂系统。这方面有大量研究成果。而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影响在本区则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断裂与深源浅成小斑岩带。

        一般认为  太平洋板块除个别洋岛外,一般年龄不超过2亿年,洋中脊就更新了,所以,一般认为太平洋板块作用于欧亚大陆的开始时间也就是侏罗纪以后。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东下插,这种下插并不是太平洋板块一定要插到殴亚板块底下,从现有资料研究看,也只有在中国东北地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插到殴亚板块大陆岩石圈底下,绝大部分可能在60-80公里形成一个低速层,可能是其下插过程中发生层沉的具体表现,这种层沉还可造成软流圈物质上升,新生的岩石圈地幔对古生代岩石圈地幔进行一定程度的置换。中国东部岩石圈巨变是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的遗迹。从区域重力场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府冲,对东秦岭造山带也形成了深刻影响,其远程效应影响最西端为宝鸡-嘉陵江、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东西秦岭交汇一带。

        一是中国东北形成一系列东北向或北北东向的盆岭构造,李四光先生研究后首先在其中的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而在其中的隆起带上发育大量侏罗纪及其以后的火山岩系,这种岩浆作用可一直断续持续到现在。

        此外,垂直与古亚洲和中央造山系的山西隆起、鄂尔多斯盆地、贺兰山隆起也只能是华夏地体主造山后,深部岩石圏东西向挤压的结果。对应与原华北地块在东秦岭形成了一系列隆起与凹陷带,由东向西一级构造分别为太行-华山-武当隆起、鄂尔多斯-四川盆地沉降与贺兰山-龙门山隆起带。二级分别为卢氏-商南沉降带、熊耳-蠎岭隆起带、三门峡-山阳沉降带、华山-沙河湾隆起带、鄂尔多斯沉降盆地、秦岭地块与陇山-光头山隆起带。这种近东西向分带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府冲的远程效应而造成的,它使东西向秦岭造山带由深到浅发生坍塌分解、。

        在东秦岭地表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和节理密集带,对原主造山期的东西向构造进行由深到浅的改造与置换作用。

        金堆城-宁陕带和宝鸡凤县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其代表性岩体为金堆城岩体,为典型的深源浅成小岩体,一般认为其母岩熔融深度在岩石圈低速层,从本区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其岩浆源当在80公里左右。

        对于该岩带的分布,有人认为其南不过商丹构造带,然而在燕山期东北向-北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形成就位之际,商丹带已闭合上亿年,该带两侧基底在造山过程本已经过了融合,加之燕山期东北向或北北东向展布的斑岩本身就是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作用的远程效应作用下,在老造山带垂向上叠加的深源浅成构造-岩浆岩带,所以商丹带既不控制该斑岩带的母岩性质,也不控制其就位的构造部位,故而说斑岩带向南不过商丹带是没有理论依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陕西境内的金堆城-小河口、柞水-东川街和陇山-太白三个三级隆起带上均有重要的Mo、W、Au、Cu、Pb、Zn等多金属列矿作用。

4、结论

        燕山构造运动在东秦岭造山带表现为不同机制与构造体制下陆内复合造山作用,南秦岭在伴随汉南向北运移过程中大规模向南滑脱-推覆构造,北秦岭主体向北逆冲推覆,使印支期奠定的构造格局得以定形。这种地表构造是印支主造山期构造的继承和延续。更为主要的是深部在太平洋-殴亚大陆俯冲的远程效应作用下,东秦岭发生了由深到浅构造置换作用、坍塌分解作用和东北向深源浅成斑岩带。所以说燕山运动是秦岭重要的一次构造体制的转换与地壳结构的重大调整,也是东秦岭最重要一次的金、钨、钼、铅锌贡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

参考资料:

        [1]      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等,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潘桂堂,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等2009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地质36(01)1-28

        [3]      张维吉,秦岭—祁连结合部地质构造组成 西安: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张宗清 张国伟 唐索寒 王进辉,2001,秦岭黑河镁铁质枕状熔岩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科学(D辑)31(01)36-42

        [5]      张国伟 于在平 董云鹏 姚安平,2000,秦岭区前寒武纪构造格局与演化问题探讨岩石学报16(01)11-21

        [6]      闫全人,Andrew D. Hanson,王宗起,闫 臻, Peter A. Druschke ,王 涛,刘敦一,宋 彪,姜春发,2004,扬子板块北缘碧口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岩石矿物学杂志23(01)1-11

        [7]      王根宝,吴闻仁. 1995.陕西省勉略宁地区碧口群基底构造碰合带的发现及其意义[J ] .陕西地质科技情报, 20 (1) : 13~26.

        [8]      董云鹏,张国伟,赵霞,姚安平,2003,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7(02)

        [9]      徐学义,何世平,王洪亮,陈隽璐,张二朋,冯益民等,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秦岭、祁连、天山地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     张成立,刘 良,张国伟,王 涛,陈丹玲,袁洪林,柳小明,晏云翔,2004, 北秦岭新元古代后碰撞花岗岩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学前缘 11(03)33-42

        [11]     张成立 孟庆任 于在平 张国伟,1997,东秦岭虎豹河砾岩砾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沉积学报15(03)115-119

        [12]     闫全人,陈隽璐,王宗起,闫 臻,王 涛,李秋根,张宗清,姜春发,2007,北秦岭小王涧枕状熔岩中淡色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HRIMP年龄及地质意义中国科学(D辑)37(10)1301~1313

        [13]     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2004,勉县一略阳带大地构造属性之探讨 地质论评50(03)295~303

        [14]     李建林,董榕生,刘鸿允,1990,扬子地区晋宁期板块构造的探讨 地质科学03 216~223

        [15]     王根宝 张宽房 郭超 ,2003,陕西省大地构造区划 陕西地质21(2)33-38

Baidu
map